臺灣南島語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臺灣南島語屬於南島語系,南島語系為世界上最大且地理分布最廣的語系之一。南島語系的分布範圍從西邊的馬達加斯加一直到東邊的復活節島,而臺灣正是此語系的發源地。
南島語族約在6000年前首次定居臺灣,使臺灣成為最早發展出獨特南島語的地區之一。在南島民族遷徙至東南亞及太平洋其他地區之前,臺灣一直是語言演化與文化交流的中心,而臺灣南島語的多樣性正見證了這段悠久的歷史。
如今,臺灣共有16族官方認定的臺灣南島語言,但其生命力差異甚鉅。目前,臺灣南島語僅由臺灣原住民族一部分人口使用,這些原住民族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%。因此,許多臺灣南島語被認為正處於瀕危狀態,只有少數幾種語言仍在日常生活當中被使用。而這些使用者主要分布於特定的原住民族地區(部落)。為此,復振語言的工作正持續進行,期以確保這些語言在未來世代中能繼續保存。
臺灣南島語包括以下語言:
阿美語(Amis/Ami)
泰雅語(Atayal/Tayal)
布農語(Bunun)
卡那卡那富語(Kanakanavu)
噶瑪蘭語(Kavalan)
排灣語(Paiwan)
卑南語(Puyuma)
魯凱語(Rukai)
拉阿魯哇語(Saaroa)
賽夏語(Saisiyat)
撒奇萊雅語(Sakizaya)
賽德克語(Seediq)
邵語(Thao)
太魯閣語(Truku)
鄒語(Tsou)
雅美語/達悟語(Yami/Tao,蘭嶼主要使用的語言)
這些臺灣南島語分布於臺灣各個地區,一些位於偏遠的山區,一些則分布在沿海地區。
歷史上,臺灣南島語的使用在不同殖民政權下遭到壓制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發生於1949年至1987年間的單一國語政策,該政策將國語(華語)強制為唯一的官方語言,對臺灣南島語的傳承,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傳遞,造成無比深遠的影響。
近年來,復振這些語言的興趣逐漸重燃,這一趨勢主要得益於政府倡議和草根運動的努力。這些復振工作包括學校中的語言教育、語言能力認證測驗、沉浸式教學課程,以及原住民族語言的媒體廣播。在這些努力中,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及各個地方組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